【手不释卷是什么故事】“手不释卷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。这个成语原意是指手中的书本舍不得放下,形容人勤奋好学、酷爱读书。它背后有一个关于三国时期名将吕蒙的故事,展现了他从一名武将转变为文武兼备的将领的过程。
一、故事背景
在东汉末年,群雄割据,战乱频繁。孙权手下有一位将领叫吕蒙,原本只是一名武将,擅长征战,但文化水平不高,常被人看不起。一次,孙权劝他多读点书,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。吕蒙起初并不以为然,后来在孙权的鼓励下,开始认真读书学习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吕蒙的知识和见识有了显著提升,甚至能与文臣们讨论经史,展现出极高的才华。因此,后人用“手不释卷”来形容他勤奋读书、永不放下书本的精神。
二、成语释义
成语 | 手不释卷 |
拼音 | shǒu bù shì juàn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 |
含义 | 形容人勤奋好学,手不离书,比喻对知识的渴求和专注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勤奋学习、热爱阅读 |
近义词 | 学而不厌、废寝忘食 |
反义词 | 好逸恶劳、不学无术 |
三、故事总结
“手不释卷”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时期的吕蒙。他原本是位武将,因孙权的劝导而开始努力读书,最终成为一位有才学的将领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只要坚持不懈地学习,就能不断提升自己,实现自我价值。成语也常用来鼓励人们珍惜时间,勤于读书,不断充实自己。
四、现实意义
在现代社会,“手不释卷”不仅是对学习态度的赞美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提醒我们,无论身处何地,都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情。只有不断学习,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,提升自身竞争力。
通过这个成语故事,我们不仅了解了历史人物的成长历程,也从中汲取了宝贵的学习精神。希望每个人都能像吕蒙一样,做到“手不释卷”,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