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落井下石的含义】“落井下石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在别人已经陷入困境或失败时,趁机加以打击或损害。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了在他人跌入井中时,不仅不施以援手,反而往井里扔石头的行为,进一步加深对方的痛苦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落井下石 |
拼音 | luò jǐng xià shí |
出处 | 《新唐书·李林甫传》:“尤忌文学之士,或无他才,但巧言利口,以迎合上意者,皆被任用。人有小过,必加贬斥,谓之‘落井下石’。” |
含义 | 在别人已经处于困境或失败时,趁机打击、损害他人。 |
用法 | 多用于批评那些在他人倒霉时落井下石的人。 |
近义词 | 落井投石、乘人之危、雪上加霜 |
反义词 | 雪中送炭、扶危济困、仗义执言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落井下石”最早出自唐代史书《新唐书·李林甫传》,用来描述李林甫对文人的打压行为。他在朝中专权,对有才华的人心怀嫉妒,一旦发现他们有小错,就加以贬斥,这种行为被称为“落井下石”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落井下石”逐渐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,广泛用于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中,强调的是在他人困难时仍不给予帮助,甚至进行伤害的行为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描述 |
工作场合 | 同事失业后,有人趁机散布谣言,进一步打击其声誉。 |
家庭关系 | 亲人遭遇变故时,有人冷嘲热讽,不给予安慰。 |
商业竞争 | 竞争对手公司破产时,另一方趁机收购其资产,不择手段。 |
四、成语的文化意义
“落井下石”不仅是对一种行为的描述,也反映了社会中某些人缺乏同情心、道德感缺失的现象。在传统文化中,人们提倡“仁爱”、“助人为乐”,而“落井下石”则与这些价值观相悖,因此常被用来批判不良行为。
五、总结
“落井下石”是一个具有强烈道德色彩的成语,用来形容在他人已经陷入困境时,仍然加以打击的行为。它不仅体现了人性中较为阴暗的一面,也提醒我们在面对他人不幸时,应保持善良与同理心,避免成为“落井下石”的人。
结语:
在生活中,我们应当多一份善意,少一份冷漠。真正值得尊重的人,是在他人低谷时伸出援手,而非趁火打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