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】《喜雨亭记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,文章以“喜雨”为题,通过描写一场久旱之后的甘霖,抒发了作者对自然恩泽的感激之情,也表达了他对百姓生活的关切。全文语言简练、情感真挚,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。
一、原文节选
喜雨亭记(节选)
余自钱塘移守胶西,始至之日,岁比不登,民多流散。既而麦大熟,民乃稍安。然予居于亭之上,与客饮,坐于竹柏之间,时雨方作,风从西来,凉气袭人,草木皆润,遂名其亭曰“喜雨”。
二、翻译节选
我从钱塘调任到胶西任职,刚到的那天,年景不好,粮食歉收,百姓纷纷外逃。后来麦子丰收,百姓才稍稍安定下来。我在亭子上居住,和客人一起饮酒,坐在竹林柏树之间,这时正好下雨,西风阵阵,凉意扑面而来,草木都得到了滋润,于是我把这座亭子命名为“喜雨亭”。
三、
| 项目 | 内容 | 
| 作者 | 苏轼(北宋) | 
| 文体 | 散文 | 
| 题材 | 记叙文,记述喜雨之景与心情 | 
| 背景 | 苏轼由钱塘调任胶西,遇旱灾后得雨 | 
| 主旨 | 表达对天降甘霖的喜悦,体现对民生的关注 | 
| 情感 | 喜悦、欣慰、感恩 | 
| 写作手法 | 简洁明快,情景交融 | 
四、文章意义
《喜雨亭记》虽短,却蕴含深意。它不仅是一篇写景记事的文章,更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怀。在古代社会,雨水往往决定着农业收成,因此一场及时雨对于百姓来说无疑是天赐的恩惠。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这场雨带来的喜悦,也反映出他作为一位士大夫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。
五、结语
《喜雨亭记》以其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,成为宋代散文中的佳作。它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,更是对人生境遇的思考。通过对“喜雨”的描写,苏轼传达了对生活、对自然、对百姓的深切关注,值得后人细细品味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